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2023-00626 [ 发文字号 ] 丰都府办发〔2023〕24号
[ 主题分类 ] 乡村振兴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丰都县政府办
[ 成文日期 ] 2023-08-31 [ 发布日期 ] 2023-09-15
[ 索引号 ] /2023-00626
[ 发文字号 ] 丰都府办发〔2023〕24号
[ 主题分类 ] 乡村振兴
[ 体裁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丰都县政府办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8-31
[ 发布日期 ] 2023-09-15

丰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丰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有关单位:

《丰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中共丰都县委十五届常委会第65次会议、县第十九届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丰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831       

丰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二〇二三年八月


前 言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丰都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结合《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丰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丰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本规划对丰都县“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出总体设计,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巩固脱贫成果内容、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推进机制等,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稳定性,拓展提升县域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等方面建设,确保丰都县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工作统领,是制定有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环境

第一节 基础条件

第二节 主要成效

第三节 薄弱环节

第四节 发展机遇

第五节 面临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规划思路

第三章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第四章 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第一节 稳步提升“两不愁”成果

第二节 夯实义务教育保障质量

第三节 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

第四节 完善住房安全保障机制

第五节 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第五章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第二节 完善监测帮扶政策和措施

第六章 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

第一节 巩固提升现代畜禽和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节 拓展发展现代农业格局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品牌建设

第四节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第五节 深化利益联结机制

第七章 持续推进稳岗就业

第一节 完善就业监测和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三节 支持就地就近就业

第四节 精准实施技能提升

第八章 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第一节 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

第二节 着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

第三节 强化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第九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

第二节 继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第三节 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第十章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第一节 强化党建引领

第二节 促进乡村自治

第三节 倡导文明生活风气

第十一章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第一节 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

第二节 规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运营

第三节 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监督和收益分配

第十二章 深化社会帮扶格局

第一节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

第二节 集中开展对口帮扶

第三节 延续拓展消费帮扶

第四节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

第十三章 组织保障

第一节 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夯实工作队伍建设

第二节 持续稳定财政投入,巩固提升金融帮扶质效

第三节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创新资源管理运营

第四节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第五节 加强监督监测,营造工作氛围



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环境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丰都县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尽锐出战,强力攻坚克难,区域性贫困得到有效解决,脱贫人口收入大幅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大幅改善,如期完成丰都县“十三五”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丰都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基础条件

丰都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境内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仅在河谷、山谷间有狭小的平坝,山脉和丘陵、山间平坝相间分布,形成了南高北低、“四山夹三槽”的地形。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丰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北半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类口岸,“一区两群”沿江通道,水陆交通发达。

县辖2个街道,28个乡镇,334个村(社区),户籍人口80.93万人,农业人口56.05万人。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脱贫攻坚期间是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6年,丰都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12.1%下降到0.67%2020年底,全县19757814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节 主要成效

一是脱贫人口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县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帮扶车间、产业发展带动等措施,实现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3778元,较2015年的6173元增长了2.23倍,年均增长率达17.42%,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也保持了稳定增收态势;2015—2020年期间,脱贫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合计占比始终稳定在87%以上,收入结构趋于合理。收入增长的同时,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2015—2020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63.45%提高到87.14%,相对差距缩小了约23.69个百分点;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值,由3556元减少到2032元,绝对差距缩小1524元。

二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通过集中投入、重点攻坚,彻底解决了丰都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以“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新建中小型水库9座、改扩建饮水安全工程789个,解决了5万余脱贫人口饮水困难问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了“四类人群”危房改造、一般农户旧房整治提升、农房“四改”和易地搬迁等项目,累计投入7.1亿元,根本性解决了农户住房问题。通过抓控辍保入学,抓改薄促均衡,抓资助防返贫,失学辍学、因学致贫全部动态清零,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完成全县334个行政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做到了全县建档立卡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实施建档立卡人口县域内就医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机制,真正让建档立卡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就业情况基本稳定。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愿望的脱贫户都有1个增收产业,产业就业帮扶效果显著。引进培育华裕农科、德青源、温氏集团、重庆农投、恒都农业、光明食品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全市绿色畜禽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小农户小企业与大产业有机融合,抓住“行业扶贫、鲁渝扶贫劳务协作、中央定点扶贫、市内区县对口帮扶、单位结对帮扶”五大板块,实现了有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劳动力“愿训尽训”;有转移就业意愿的 “愿转尽转”;就业扶贫政策“应享尽享”。

四是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驻乡(镇)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全脱产、全天候、全身心驻乡驻村帮扶,189支包村工作组756名包村干部精准解决群众实际难题,全县228个帮扶单位9117名帮扶责任人全心投入,引导和鼓励建档立卡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形成了“千军万马战脱贫、万众一心助脱贫”的生动局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蓄了强大动能。

五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累计完成202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通村通畅率、行政村通车率均达100%,农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农旅融合。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全县33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规范化卫生室全覆盖,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扎实推进,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成功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50个,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100%。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第三节 薄弱环节

一是脱贫人口收入增速放缓,生产经营性收入有待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丰都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778元,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2020年收入增长率5.46%,低于同期重庆市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较2019年丰都县收入增长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后劲不足,亟需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激发农村人口收入增长新动能。其次,2020年丰都县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为1617元,占比11.74%,部分产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且面临自然、技术和市场等风险影响,导致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增长较缓慢,亟需进一步抓好产业发展后续扶持,补齐加工、技术、设施、营销短板,实现脱贫人口长效稳定增收。丰都县312个有农业人口的行政村中,85.58%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仍有待提升。

二是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带农益农效果还需提升。虽然全县构建起6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69家农民合作社、1049个家庭农场,但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农村专业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红心柚、花椒、榨菜、生态渔业等主导产业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短板突出,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品牌效应未充分显现,产业与农户利益链接尚不足。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丰都县虽在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农村公路方面,县道和乡道占比失调,等外公路占比高,路网尚未形成合理的“金字塔”路网等级结构,道路通而不畅。农村公路村道占比大、等级占比高、未铺装路面占比大,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指标偏低,后期改造存在工程量和难度较大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节 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丰都县位于重庆市渝东北地区,是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生态责任重大,在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丰都作为三峡库区核心区重要城市,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家庭内生发展能力、防止返贫致贫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政策机遇。

二是区域发展机遇。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重庆版图中心,是主城都市游、长江三峡游、渝东北生态游的重要战略支点,区位优势独特。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三峡后续工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系列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下,丰都县提升脱贫质量、拓宽农村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拥有强大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

三是转型发展的推动机遇。“十三五”期间,丰都交通以交通大会战和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初步形成了“内外一体、高效便捷”的大交通格局,为丰都县打基础、破瓶颈、补短板带来难得的建设机遇,期间产业发展,稳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对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发展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良好基础。

第五节 面临挑战

一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尚待完善。对“两不愁三保障”的动态监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产业帮扶市场风险、政策依赖形成的道德上的风险等,缺乏足够的应对政策措施;落实和探索对老人、病人、残疾人等失能人员、弱劳动能力人口等特定低收入人口系统性、社会化长期支撑的保障性措施不够。

二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仍然存在,道路、水、电、气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是制约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仍需提升。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供给不足、分布不均,“城镇挤、农村弱”的问题日益凸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长期稳定脱贫的基础还不牢靠,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足。

三是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压力大。丰都属于三峡库区水源涵养重要区和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为渝东北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一、梯度差异鲜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呈现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实现相对落后区域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变,打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环境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难题,是未来“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需要提升。农村村“两委”班子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较好发挥,对现在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依赖性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部分干部仍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办法措施不多,部分脱贫群众生存、发展能力弱,市场意识、抗风险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工作部署,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落实,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精准发力,加大后续帮扶支持力度,对出列村、脱贫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发挥脱贫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教育、动员、引导上的政治优势。全面增强群众主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全面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资源配置作用、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筑牢致贫返贫严密防线,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格局初步建成,农业产业发展动能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新进展。

2-1 “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8.3%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约束性

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

17.42%

高于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约束性

2

义务教育巩固率

95%

≥98%

约束性

3

医疗保障巩固

农村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

95%

95%

约束性

标准化村卫生室比重

100%

100%

预期性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12%

15%

预期性

4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6%

88%

预期性

5

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82

90

预期性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

--

100

预期性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0%

预期性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

--

96%

预期性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75%

80%

预期性

6

就业

保障

公益岗位脱贫人口就业比重

--

保持规模总体稳定

预期性

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群众培训比重

100%

100%

预期性

转移就业比重

--

85%

预期性

7

产业

发展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4万吨

≥32.4万吨

约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

4.6%

4.3%*

预期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

4.58%

4.2%*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0.8:1

2:1

预期性

8

易地搬迁安置点五通五有覆盖率(%

90

100

预期性

9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

99%

100%

预期性

12

监测户帮扶率

--

100%

约束性

备注:1.*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四节 规划思路

规划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线,补短强弱,坚决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平稳有序,做好政策、规划、产业和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重点镇村发展衔接等。

持续跟踪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现情况,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监督。逐渐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提升,有序提档升级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确定一批重点镇村给予重点帮扶,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调整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脱贫群众培训引导,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章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延续、优化、调整或连续现有帮扶政策。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政策。

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在领导机构、工作班子、人员队伍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完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各领域涉农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切实加强各行业部门对各自领域衔接工作的调研指导,持续增强脱贫村党组织的带头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点。

做好政策衔接。围绕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目标,有助于对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发挥可持续帮扶作用的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优化延续和完善。聚焦重点群体,强化防返贫机制的落实。简化监测识别程序,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及时纳入监测,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有序退出。从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支持和社会帮扶等方面有序做好政策衔接。

做好工作衔接。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移风易俗”向“乡风文明”转变、“夯实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产业发展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载体,就业方面重点解决就业稳定和多样转变。易地搬迁重点解决从“搬得出”向“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更加通畅、更加优质、更加宜居转变,公共服务供给向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转变等。

第四章 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坚持“保底线、保基础、保民生”的原则,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为重点,持续优化政策举措,推动民生保障政策落实落细,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

第一节 稳步提升“两不愁”成果

持续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对符合条件的依规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或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联合推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持续健全农村低保动态调整机制,贯彻落实农村低保“单人户”政策。强化兜底托养照护工作,按照因户因人施策、因势因情施救的原则,巩固“居家赡养邻里助养、农村幸福大院集中联养、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县级福利中心集中托养、精神病医院集中医养”的五“养”模式。继续落实残疾人补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为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创新防贫返贫投保模式和渠道,引导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参加“巩固脱贫保”“防贫返贫保”等保险,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等金融工具联动。

第二节 夯实义务教育保障质量

持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地方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共同参与的联控联保责任,精准摸排辍学风险学生,纳入台账动态管理,精准实施“一生一策”教育帮扶。继续把特殊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坚持“轻度障碍随班就读,中度障碍集中就读和重度障碍送教上门”的原则,对因重度障碍不能入校的适龄儿童实施送教上门,全力保障义务教育“不落一人”。深化劝返复学行动,以初中为重点监测学段,以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为重点监测群体,扎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精准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构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调整优化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监测帮扶。完善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支持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对有特殊困难的儿童优先安排在校住宿。

第三节 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

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依托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做好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监测,重点监测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年度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及时预警。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核查比对,协同做好风险研判和处置,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全面建立依申请救助机制,畅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申请渠道,增加救助时效性。健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发展,不断壮大慈善救助,形成对基本医保的有益补充。

继续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政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定额资助低保对象、监测对象,按国家和重庆市资助政策调整稳定脱贫人口资助标准,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体要实现应保尽保,动态参保。继续完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政策,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间超常规保障措施,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巩固提升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四种主要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逐步扩大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

第四节 完善住房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常态化排查整治农村住房安全隐患,全覆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和鉴定,将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补助范围,确保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全部有保障。鼓励地方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租赁闲置农房等方式,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农户主体、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第五节 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巩固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实施供水保障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改,每半年开展饮水水质检测,防止出现整村连片停水断水和水质不达标问题。建立县、乡、村三级饮水问题反映和处理机制,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充分发挥村级水管员的作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用水问题。完善农村供水应急预案,组建供水应急队伍,切实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解决好季节性缺水问题,确保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

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全面推进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地方主体责任,建立到乡(镇)、到村(组)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的供水责任体系,强化对供水工程的日常监管。巩固维护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及后期运行管理,明确供水工程运行管护责任落实,要严格要求供水企业、公益性岗位切实履行管护职责,不断完善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和完善维修养护资金提留机制,保障维修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专栏1“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项目

(一)教育资助项目

分类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等各学段学生资助申报、审核、发放工作。

(二)医疗保障项目

持续落实健康帮扶医疗救助基金、(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助项目。

(三)住房保障项目

持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动态消除农村低收入人群CD级危房;实施栗子乡有人居住的老旧房屋整治提升项目。

(四)饮水保障项目

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计划社坛水厂工程,双路镇莲花洞村蓄水池项目,黎明村、周大湾村巩固脱贫攻坚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对丰都县1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隔离防护设施,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村级供水维修养护项目,水库饮用水源地放水设施维修养护项目。

供水工程项目。改扩建社坛水厂、树人水厂、名山水厂、女湖水厂、接龙水厂工程;续建南天湖高位供水工程,修建供水站一座,推进上坝取水点扩建以及供水管网的建设;新建莲缘湖水厂工程,并铺设配套管网;升级改造南江水厂、山陵供水工程、池谷凼供水工程;新建28个乡镇供水厂网连通工程,推进水厂供水管网互联互通;新建建龙村、双石磙村、联合村管网工程;改扩建栗子水厂及输配水管网;修建大河沟堤坝、蓄水池及管网;实施暨龙镇、江池镇徐坪村、江池镇邹家村、江池镇关塘村、兴龙镇大岩树村、兴龙镇春花山村、双龙镇、虎威镇、三合街道等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续建兴龙镇大岩树村人畜饮水项目;改扩建龙河镇、武平镇周大湾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王家山水库管网配套项目,完成下闸蓄水并实现栗子场镇自来水厂供水,并安装灌溉管网。新建陈家沟、小月坝、三岔溪、观音岩、硝厂沟等水源工程,为江池场镇、武平场镇、龙河场镇、厢坝集镇及周边农村提供水源保障。

水质监测能力提升工程。新建建设生活饮用水42项指标标准化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1座和6个乡镇片区水质检测分中心;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项目,对30个乡镇村镇提供水质监测,对水土云智慧供水等水利工程数据中心运行维护。

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大池水库、苦竹沟水库、拱背桥水库、黄教湾水库、蒋家山水库、八耳寺水库、太平水库、新湾水库、金山寺水库等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项目。联合水库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

村镇供水水价改革项目。对苦竹沟、白江洞、包鸾等所属村镇供水工程水价进行改革(含农业水价改革)。

(五)防返贫保险项目

为农村居民购买“综合防贫保险”。

第五章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

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原则,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定期检查、动态管理,迅速响应,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监测范围主要囊括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家庭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重庆市防返贫收入监测线的家庭。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

强化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健全常态化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构建县、乡、村多级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监测户动态监测。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加强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健等部门联动、数据共享和问题对接,提升监测准确性。建立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监测对象发现和核查机制,增强监测和帮扶的及时性。规范对象识别和风险消除程序,按照“怎么进,怎么出”原则,实行“村提名、入户核实、村级评议、乡镇联合审核、县审定”五步流程。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对本村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风险专题研判,及时调整优化帮扶工作方案,对监测对象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节 完善监测帮扶政策和措施

健全帮扶责任体系。从上至下形成“县乡村户”梯队式管理,各级负责人统筹协调,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具体抓牢,形成全县全人员覆盖的监测体系,做到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并落实帮扶。建立脱贫不稳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帮扶包保网格体系,加强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帮扶责任人协同帮扶的能力,补齐增派边缘易致贫户帮扶责任人。各帮扶干部定期走访入户,及时对监测户“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类定级管理,精准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原因。

分类精准开展帮扶工作。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支持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无劳动能力或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落实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对内生动力不足的,要持续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对风险单一的,实施单项措施,防止陷入福利陷阱;对风险复杂多样的,因户施策落实综合性帮扶。

第六章 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

持续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以现代畜禽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展带动增长极,突出集群产业链建设,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联农富农,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到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带农益农效果明显提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第一节 巩固提升现代畜禽和特色优势产业

拓展提升现代畜禽产业,巩固提升牛、鸡、猪等畜禽养殖业带农益农效果。做优牛产业,依托恒都农业、光明食品、大地牧歌等龙头产业,推行“规模牛场+家庭牧场+农户散养”的肉牛养殖模式;做强鸡产业,依托华裕农科、温氏、德青源等龙头企业,加快构建“集饲料生产、蛋种鸡繁育、孵化、蛋(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粪污处理”于一体的鸡产业链;做大猪产业,依托重庆农投集团,全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生猪养殖,支持龙头公司与养殖家庭农场紧密合作,促进生猪产业化发展。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联农带农肉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低收入人口参与畜禽产业发展。

巩固提升红心柚、榨菜、花椒和优质水稻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联农带动主导产业多元化、多样化。推动红心柚产业提档升级,强化品种选育、改造提质、示范引领,启动实施“十百千”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快红心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效益,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发展依托“全国榨菜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壮大基地规模,强化老基地管护提质,推动种植轻简高效化、生产加工智能化、市场营销体系化、联农带农机制化,全力提升榨菜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适度拓展花椒产业基地规模,加强产业管护,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建设县级花椒产业园,示范带动全县花椒产业发展。以栗子乡为核心,以点带面,建设优质水稻标准化产业基地、智慧水稻核心示范基地,带动全县优质水稻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全县红心柚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榨菜加工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栗子乡优质水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优质水稻5万亩。

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稳定发展供保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生态渔业、龙眼、柑橘、中药材、烤烟、茶叶、笋竹、滕州马铃薯、木本油料、肉羊等“一村一品”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一村一品”区域特色明显提升。同时,县域内推进粮食和蔬菜生产、工程,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确保全县粮食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亩、32.4万吨以上,蔬菜面积、产量保持在38万亩、65万吨以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整治。按照整村整镇、集中连片等建设要求,打造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巩固和提高农田综合产能。打造以围绕产业发展、流转土地优先的宜机化农田。建设绿色农田,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和后期管护,逐步实现全县高标准农田“一张图”,明确责任主体,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宜机化土地整治1.5万亩。

专栏2特色种养殖业发展项目

(一)产业发展布局。优化牛、鸡、猪、红心柚、榨菜、花椒、水稻等乡村特色种养殖业布局,建设畜禽养殖繁育基地和农作物种植示范园区,完善产业所需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落实相关奖补项目。

(二)农地整治保护建设。结合自然条件,促进农田适度机械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与农田灌溉系数,保护农业产地。

(三)产业监控、管护项目。提升改造黄栀子、笋竹、茶叶、红心柚等已有产业种植园区,防控防治柑橘大实蝇、红火蚁等病虫害,完善畜禽养殖环境视频监控系统与病死畜禽无害收集处理场建设,提升乡村产业的管理管护,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第二节 拓展发展现代农业格局

大力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做强肉制品加工业,依托全县肉牛产业基础,培育以恒都公司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肉牛全产业链条;加快打造鸡肉和鸡蛋制品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猪肉类冷鲜制品和低温制品,配套发展猪、鸡饲料和有机肥产业,提升产业链条和综合产值。做优调味品产业,大力引进知名榨菜、花椒加工生产企业,新(扩)建10万吨自动化榨菜生产线,加快推进花椒加工产品研发、加工工艺创新、设施设备改进,促进加工产品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做大粮油和特色水果加工产业,重点发展米制方便食品、油料加工项目,着力提升水果采后加工能力,积极引进红心柚精深加工项目,开发原汁及衍生产品,依托柑橘、柠檬、龙眼等特色水果资源发展果味饮料、果味啤酒、精酿啤酒等产业。

拓展提升乡村休闲旅游。鼓励和支持各乡镇整合本地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主,以雪玉山、方斗山、莲花山、大名山等为辅,开发乡村康养休闲度假游。依托丰都境内长江、龙河、渠(碧)溪河等流域沿线自然峡谷风光、人文景观和水域特点、民俗产业,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康养等乡村休闲观光游。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创办特色餐饮、住宿、观光、休闲、体验、种养等旅游产品,推动农工文旅商“多维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到2025年,建成重庆近郊乡村休闲游憩目的地之一,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800万人次。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由以种养业为主逐步转向以二三产业为牵引的长效产业发展,多举措带动低收入人群参与,促进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与产业兴旺共赢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

专栏3特色产业发展及配套项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落实中国麻辣鸡产业园、花椒深加工、红心柚精深加工等产业加工项目,加工包装辣子鸡、牛肉、茶叶、中药材、花椒丰都特色农业产品,结合需求落实相关加工厂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乡村第二产业发展。

(二)农旅融合产业。落实“莲山云海·醉美龙河”农业观光园,“五乡十里”红柚长廊,蒋家山-瓦屋山生态茶园茶旅融合,“雪玉龙河”品牌包装提升等旅游建设项目,促进乡村采摘农业、体验农业、民宿产业、康养产业发展。

(三)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落实树人镇种养循环,丰都金鸡产业种养循环示范园,丰都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补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示范推广等种种养循环项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 和畜禽遗传、水产种质、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调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品牌建设

拓宽农产品线上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提档升级集镇及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打通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进一步完善“有牛网”等肉牛电子交易中心平台建设,支持恒都牛肉依托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畜禽产业基地与畜禽交易电子集散地共同发展。推进新业态多元化发展,支持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标准化订单农业,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

拓宽线下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推进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引导县域特色商品参加西洽会、渝交会、西部农交会等大型会展,带动农产品走出丰都、销往全国。加强农商互联,利用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渠道,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内外大型农产品企业达成统一收购协议,鼓励进城开设直营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开设农产品销售专区,发展从地头到灶头的产销对接新型流通企业。着力改善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持续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机制,以优势特色产业品牌创建为重点,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把新品种培育、传统技术改造提升和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作为品牌培育的重要支撑,鼓励引导企业申报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着力打造丰都特色公共品牌,每年新认证“两品一标” 和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规模生产主体全部实现按标准生产。

专栏4扩宽农产品产销服务渠道

(一)保供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全市肉牛、山羊、禽蛋、家禽保供基地,落实应急肉类储备项目。

(二)农村电商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丰都“有牛网”数字化示范服务站等农村电商平台,促进电子商务进村镇(乡级)服务中心。

(三)农村“三社”融合发展。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三星级7个、四星级6个、五星级2个,共计15个),完善农民合作社服务。

(四)仓储保鲜项目。落实农产品冷链物流冻库建设项目,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农虎威镇仓储保鲜项目,包鸾镇白果园村冷链保鲜库项目。

(五)品牌建设项目。落实栗子乡“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基金,培育栗子大米等农业品牌培育。

第四节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引导消费的新产品。支持农业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及农村能人等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行动,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壮大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支持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集聚发展,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和集体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组建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入股、固定资产出租等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推广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服务创收型、项目拉动型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乡村旅游等。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财政投资的小投入、低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开展新农人培育提升行动。引导掌握一定现代农业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的群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新农人+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以新农人引领小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新农人互助会规范运行,会客厅成为新农人交流展示的重要阵地,新农人学校“打工式”“师徒式”培训模式基本成熟,适应新农人发展的管理、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新农人规模达到7000人以上。

大力建设共富农场。按照“集体的性质、市场的机制、实体的形式、共建的模式、共享的目的”发展路径,建设一批“人人参与、村村实体”的共富农场。到2025年,力争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个丰都肉牛共富农场,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飞地发展5亩香葱、1个以上“共富+”产业,年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村均经营性收入稳定在30万元以上,且每个乡镇(街道)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至少1个、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30%

专栏5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重点工程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落实致富带头人奖补,建立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完善乡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印制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书。

(三)新农人。新农人培育提升,打造新农人会客厅。落实“新农人贷”“肉牛养殖贷”等贷款贴息政策。

(四)共富农场。建设肉牛共富农场、香葱共富农场,针对性开发“共富贷”“共富险”等金融产品。

(五)贷款贴息。落实小额信贷,生猪养殖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农业担保等贴息贴费资金。

第五节 深化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大集群、小单元”的生产模式,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开展“合股联营”,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坚持合股联营、利益共享原则,创新风险防控、利益联结、股份分红保证金、绩效评估等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促进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从而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和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结合“统一承租分别发包”“统租分包”“产业联盟”等产业发展模式,在企业、承包户、种植大户、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三建乡“三变”改革中利益联结模式试点工作,促进农民获得地租、工资、产品收益分红等收益,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土地集中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与群众致富形成良性循环的利益联结模式。探索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合作社、供应链企业+低收入群体等帮扶机制,确保农产品卖得好,帮助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合同方式或股权方式带动小农户的数量,以及是否与小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纽带,作为其申请财政支持资金的必备条件,从而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内在激励。建立土地流转/入股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履约保证保险制度,保费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共同承担,县级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履约时,可以获得保险金,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专栏6产业效益联结、保障项目

(一)农村“三变”改革项目。在全县扩面深化“三变”改革。

(二)产业保险项目。落实丰都县三建乡、栗子乡2022年特色产业保险项目,金融机构风险担保金。

第七章 持续推进稳岗就业

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发力,精准对接农村劳动力 “供给”与“需求”。完善就业动态监测,优化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及时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帮助已就业人员稳定就业,切实增强脱贫稳定性。

第一节 完善就业监测和服务体系

完善就业动态监测。加强大数据比对分析和部门信息共享,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人群就业状态实施分类动态监测,完善基层主动发现预警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网格化”动态监测体系,对接各地劳务基地和市场企业,广泛收集岗位信息和各地务工动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情况动态工作台账,打造动态化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加强乡镇、行政村基层就业平台建设,形成定期入村宣传招工政策、送上优质岗位、了解就业意愿的工作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已就业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状况。

优化提升就业服务。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畴,开展“一对一”帮扶,提供职业指导、适合的岗位信息以及免费培训。切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村延伸,不断提升村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就业服务;在有条件的村(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就业服务超市,并按规定给予一定奖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积极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政策,及时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帮助支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更好就业创业。继续执行困难家庭学生一次性在校求职创业补贴和离校未就业求职创业补贴政策。

健全用工和务工奖补制度。对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力度较大的本地企业及优先招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各类经营主体,配套企业用工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务工双向奖补政策,建立健全常态化驻企联络协调机制,按规定落实该类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激发本地企业及各类经营主体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积极性;引导农村低收入人口在本地企业及各类经营主体实现就业务工,持续推进就业培训补贴和交通补贴等补助激励政策。

第二节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持续落实转移就业补助政策。深入排查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返岗复工工作情况,精准掌握已外出务工人员务工信息,对有集中出行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作为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优先保障对象,优先实施“点对点”“一站式”输送。接续做好人力资源基础台账建设工作,分类汇总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分类落实就业帮扶措施。加快落实外出务工脱贫人员享受跨省交通补助进度,对跨省就业的脱贫人口一次性交通补助,确保实现应享尽享。持续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继续为未申报过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又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员申报。

加强劳务输出对接合作。落实鲁渝劳务协作、一区两群、成渝双城经济圈丰都南充对接就业帮扶工作,搭建完善劳务协作信息化平台,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有效对接企业诚信用工,指导企业与农村劳动力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积极改善劳动条件,维护转移就业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发挥就业帮扶基地、爱心企业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为低收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对面向低收入人口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第三节 支持就地就近就业

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加大各类岗位统筹使用力度,优先吸纳安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员、边缘易致贫人员,尤其是弱劳力、半劳力就业。面向城乡基层公共服务需求,聚焦“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治理短板,统筹部门资源,强化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完善“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岗位开发管理。充分考虑居民收入水平和岗位职责等情况,合理确定岗位待遇水平,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合理确定岗位待遇水平。对已安置的在岗人员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按规定兑现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及时退出不符合条件的在岗人员。

强化就业帮扶车间带动作用。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费用减免以及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奖补政策。扶持企业在发展相对滞后村镇新建、改扩建、优化整改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创新就业帮扶车间开发管理模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体制,鼓励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就业帮扶车间的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利用闲置建设用地资源,探索厂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和“互联网+”等就业帮扶车间模式。通过在用地、税收、水电价格补贴、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就业帮扶车间的建设与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吸引力。

深入推广以工代赈。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带动更多脱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乡村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发放比例,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促进就业作用。鼓励引导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对象以及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下,尽量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强化以工代赈项目监管,全面把控项目进度、劳务报酬发放等环节,严格执行市下达的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计划,切实做到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乡村能人就地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等及时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系列服务,支持创建返乡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免费提供单独创业工位办公等优惠政策,提供工商、税务、法务、创业指导等孵化服务等政策支持。加强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协调企业家、科技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成立创业服务专家团队和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专业服务。

第四节 精准实施技能提升

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继续给予培训补贴和生活费、交通费补贴。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扩大重庆市三峡职业技工学校招生和职业培训规模,支持脱贫户、农村低收入人口所在家庭“两后生”就读技工学校,按规定享受国家免学费和奖助学金政策。积极组织参加乡村振兴技能大赛,打造一批先进典型并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

加强产业专业技能培训,以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目标,针对不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要求,根据特色农业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对从事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的低收入人口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培育更多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和职业经纪人,从而提高低收入人口发展特色农业的各项专业技能。

全方位开展补贴性就业培训,提升培训促就业效果,发挥技能提升行动的引领作用,提高农村高技能人才比例。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就业培训的有效性,强化精准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灵活选择短期培训模式和长期培训模式,确保农村劳动力有一技之长。建立参训人员的后续支持服务跟踪体系,及时解决参训人员在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和后续服务工作。

专栏7就业帮扶项目

(一)农民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基地校培训,技能培训项目,农民教育培训,雨露技工培训等培训项目,落实雨露计划中高职教育补助项目。

(二)跨省务工交通补贴项目。落实脱贫人口跨省就业去程交通补助。

(三)公益性岗位开发。开发涉农公益性岗位1100个。

(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设23个示范基地,聘请5名特聘农技员,培育100户示范主体,能力提升100人。

(五)2021年脱贫人口技能展示活动奖补。高家镇、南天湖镇脱贫人口技能培训展示活动获奖人员产业发展项目补助资金。

第八章 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社区治理能力、社区融入、搬迁群众权益保障等方面,全面落实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措施,建立健全的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机制,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第一节 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

加快完善一体化、均等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老居民融合交往。加强安置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服务机制,确保搬迁群众能够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支持集中安置点供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电网增容改造、网络覆盖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安置点与外界交通干线便捷连通。将农村安置点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建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确保搬迁群众与迁入地群众平等共享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搬迁安置区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农村招呼站点设置和农村客运线路,切实降低搬迁群众出行成本,保证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2公里范围内“有车可乘”。

第二节 着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

促进安置区产业发展。根据安置区资源禀赋,紧扣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为主的高效农业。充分发挥消费帮扶政策作用,支持大型商贸旅游企业与安置点所在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实行产销对接,打通安置点特色产品供应链条。建立健全后续产业发展体系,完善产业发展指导制度,针对性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建立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库。对于搬迁群众的承包地,结合搬迁群众意愿,依法引导群众土地流转给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产业。

加强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分类指导,建立完善就业帮扶台账,统筹政府力量和市场主体,落实各类就业帮扶措施,建立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动态跟踪机制;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引导本地企业和用人单位吸纳搬迁劳动力,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和重点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强化针对性就业信息服务,提高搬迁安置区劳务组织化程度,引导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搬迁人口转移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支持有能力的搬迁群众依托安置区进行自主创业,确保其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强化搬迁群众技能培训,结合搬迁群众就业需要和技能需求,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内容,鼓励企业按规定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工代训,发挥致富能手“传帮带”作用,搭建网络培训平台,拓宽搬迁群众获得技能渠道。

第三节 强化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提升安置区治理水平。完善安置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自治章程、居(村)务事务民主公开工作制度,及时将有关办事流程、工作进度、执行效果、经费收支等情况进行公开。围绕社区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绿化美化建设等,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议事协商制度,丰富议事协商形式,引导搬迁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协商。围绕公共秩序、环境卫生、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加快制定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在安置点建立社区志愿组织,配合驻村工作队,广泛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政策,开展搬迁群众生活融入、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活动。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强化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共同体意识,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引导搬迁群众移风易俗,形成邻里和睦、守望相助、文明节俭的好风尚。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畅通信访和诉求表达渠道,加强自然资源权属纠纷、赡养纠纷、家庭邻里纠纷调解工作,从源头依法化解矛盾。

保障搬迁群众权益。完善安置点用地手续、规划手续,颁发不动产权证明,保障安置群众住房权利。稳妥有序地开展易地搬迁旧房整治工作,对符合复垦政策规定、满足复垦要求的易地搬迁户的宅基地,优先纳入复垦项目实施计划;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农房,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休闲养老产业等方式对收储农房予以盘活利用。搬迁群众继续享受迁出地、承包地、山林地的退耕还林等各类补贴和生态补偿等政策;加强迁出地土地流转规范管理与服务,支持搬迁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产业。

专栏8加强易地搬迁社会融入项目

(一)基础设施。仙女湖镇易地搬迁安置点道路建设项目,丰都县暨龙镇九龙泉村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丰都县兴龙镇杉树湾安置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丰都县许明寺镇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人居环境。丰都县十直镇梁家湾安置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

(三)贷款贴息。落实易地搬迁贷款贴息以及贴息资金,统筹用于易地搬迁融资资金贷款贴息。

(四)其他。扶持栗子湾安置点搬迁户对所属门面进行装修改造,提高使用率。

第九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原则,继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做好基础支撑。

第一节 统筹推进乡村规划编制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统筹县、乡镇、村三级规划,按照理念先行、分类推进、彰显特色的要求,推行“多规合一”,精准推进村规划和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乡村建设规划等一体化发展重点,整体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推进村庄发展,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专栏9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项目

(一)村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项目。编制太平坝乡、洞庄坪村、马家场村乡村振兴规划。

(二)乡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项目。编制太平坝乡乡村振兴规划,三建乡、仙女湖镇、高家镇、三元镇、双路镇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第二节 继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强化道路的基础网络保障功能,打通节点,提高农村地区外通内联水平,加快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老旧公路改造和窄路基路面加宽改造,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加快形成从县城到乡村、从市场到田头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提升农村公路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序推进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加大农村公路“油返砂”和“畅返不畅”整治力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强化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全面实施路长制,确保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服务和管理平台,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农村公路项目100%实现平台监管。加快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实施村级招呼站升级改造,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

持续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丰石团结水库灌区、渠溪河粮田灌溉渠堰建设等农田水利项目,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积极构建以中小型水源工程为支撑、以水系连通工程为补充、以重大农业节水工程为先导的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围绕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河湖长管理等,构建智慧水利体系,建设农村基层防汛预报报警体系建设,实现智慧化、精细化的水安全保障管控支撑。按照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消除防洪安全隐患、补齐工程短板、补强薄弱环节,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提高农村防洪标准,提高预警水平、加强群测群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增强防洪安全保障能力。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注重生态保育,聚焦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推进碧溪河、渠溪河、龙河流域生态修复,加快龙河口至金科段库、碧溪河斑竹至高洞崖段、金竹滩至龙河口长江岸线库岸生态修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救援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布局。推进“智慧丰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分类分阶段推进光纤、5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居民点延伸覆盖,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完善信息服务供给,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开展“移动互联网村”和“互联网小镇”示范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站多牌、一站多职、一站多用”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加强农村地区网络服务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

加快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大力发展丰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瓦屋山光伏能发电项目、五洞岩分布式风电发电项目和抽水蓄能发电项目等。广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构建清洁、经济、便利的农村能源体系。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分类分级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保障农村能源供给,为农村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专栏10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道路建设项目

县乡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双龙镇马灯坝村至保合镇公路双龙段扩宽硬化建设,栗子至三建联网公路拓宽工程,三元镇2021年农村公路建设,环湖路龙河段、江池段丰都县石板水水库环湖农村公路续建,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双路至莲花路面油化工程,重要县乡道改建项目,农村公路提升项目。

通组入户路提升改造项目。双龙镇梨子园村、屋边村、保合镇范家沟村、龙孔镇大面场及大坝村、兴义镇大池坝村、石佛场村、包鸾镇红花坡村、仁沙镇李家坪、田家沟、龙河镇陡蹬子七组冉家湾村民小组、社坛镇地坝嘴村、虎威镇人和村、许明寺镇古家山村、社坛镇等“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硬化江池镇江池场至邹家农村公路、虎威镇道路、三合街道汇南村道路;落实保合镇马家场村、树人镇、栗子乡等人行便道项目;都督乡都督社区5组、三合街道汇南村道路、包鸾镇龙井居委、包鸾镇齐新村、都督乡梁桥村五组垭口至风电场泥结石路项目;青龙乡瓦屋山至龙头拓宽工程,龙河镇洞庄坪村入户便道建设项目。

森林防火通道建设项目。木林场凉磉磴管护站森林防火通道建设、七跃山林场大风门管护站至风电路森林防火通道改扩建工程、三抚林场森林防火应急通道硬化工程、七跃山林场森林防火通道建设;三抚林场慈姑山管护站林区道路及巡护道路硬化工程、楠木林场凉磉蹬管护站防火巡护道路项目,栗子乡四旁绿化项目,森林防火标准检查站,七跃山林场林区公路建设项目,七跃山林场幼林管护围栏工程。

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江池镇徐坪村水车坝桥建设项目,三建乡鱼泉子桥加固整改项目,农村客运扩宽工程,乡村公路生命护栏安装项目,社坛镇踏水桥村马缰嘴桥引桥及连接路,乡村振兴干线公路及产业路标准化建设。

(二)持续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工程

水库建设工程。续建龙兴坝水库、观音岩水库、茶沟子水库,新建次竹沟水库,飞龙水库、小月坝水库、海螺沟水库、陈家沟水库、竹田湾水库、莲花水库、十直水库、吕家沟水库、幸福水库、蔡家沟水库、轿子山水库。

水利安全项目。小型水库维修养护,24座水库大坝安全维护,山洪灾害群测群防,水库防洪道路整治,碧溪河水质达标长效运维养护项目,丰都县楠木林场凉磉蹬管护站安全饮水项目,丰都县七跃山林场管护站点人饮工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群测群防项目,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两岸防护大堤运行维护,水资源管理,包鸾水文站、仁沙水文站、社坛水文站建设,都督乡都督社区茶银沟排洪沟建设项目。

农村水利建设工程。整修保合镇文家边村、保合镇竹林冲村、栗子社区、联合村、金龙寨、东升等水库(山坪塘);整治社坛镇、栗子乡山坪塘及渠道;新建建龙村、金龙寨村、双石磙村都督乡梁桥村排洪沟渠堰,实施三元神潭整治,三合街道共和大堰坍塌疏通修复工程,河长制建设项目运行维护,良好水体保护工程。

(三)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

龙河龙孔场镇、包鸾河飞仙洞、龙河流域武平老场镇河道治理项目,营造林项目,保合镇马家场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野生动物保护工程,林木良种培育补助,森林抚育补助(营林),森林火灾预防补助,中小河流治理。

(四)信息化建设

通讯(5G网络工程)及传输线路配套建设项目,“智慧丰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丰都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项目。

第三节 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优化收运处置设施布局,巩固“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分类收集、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到2025年,全县5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改厕。近郊延伸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实施污水集中处理,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区域建设三格化粪池厕所。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结合、建设和管理并重原则,加强农村公共厕所的新建和改建,切实做好农村公厕的规范管理与维护。持续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做好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衔接。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推广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模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近郊农村延伸,以生态敏感保护区、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流域、农村常住人口200户(500人)的人口集聚区为重点,开展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污管网建设、卫生改厕等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散居农户采取人工湿地、户用沼气、化粪池等多种形式治理分散污水。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乡统筹管理体系,实施专业化运行管理。加强河塘沟渠疏浚,加强农村农家乐、民宿生活污水处理的监管。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到2025年,农村水体保持无黑臭,水体质量稳中求好。

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积极推动宜居村庄建设,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项目及“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施乡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治村内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推进绿化建设,提升农房院落风貌,提高农村公共照明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后续建设和长效管护。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专栏11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一)乡村厕污垃治理

污水处理项目。保合镇马家场村小型污水处理厂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庄污水设施建设项目、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新建工程、场镇污水管网改造项目。

垃圾处理项目。保合镇马家场村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农村生活垃圾示范村建设项目、三建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项目、栗子乡建龙村、联合村垃圾分类处理配套项目、农药、兽药包装、动物诊疗废弃物回收处置项目农村厕所革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示范建设项目、虎威镇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垃圾分类处理配套项目、龙孔镇垃圾处理项目。

改厕项目。农村厕所革命、农户卫生改厕项目、农村卫生改厕项目,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二)村容村貌提升项目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丰都县全县栗子乡建龙村廖叶坝(一、二期)、三建乡红旗寨村、保合镇马家场村、三建乡绿春坝村、栗子乡、名山街道两汇口村、青龙乡大河场、高家镇建国村、高家镇太运村、高家镇方斗山村、栗子乡场镇、青龙乡大河场。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丰都县仙女湖镇竹子社区人居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三建乡改厨、改卫项目、丰都县保合镇马家场村照明设施建设项目、高家镇建国村照明路灯工程。

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仙女湖镇山磴坡桃园人居环境示范片建设、名山街道两汇口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高家镇太运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

旧房整治提升项目。龙河镇洞庄坪村旧房整治提升项目、农村旧房整治提升及人居环境整治。

人居环境配套项目。高家镇人居环境配套项目、高家镇方斗山村人居环境配套项目。

(三)其他项目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三建乡廖家坝社区绿湾渡人居环境示范片建设。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体系,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补齐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短板,持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和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幼儿园纳入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鼓励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善教师交流轮岗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职业教育中心提质培优,建设现代服务业专业,开设实用性课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旅游开发、康养服务等紧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县城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增强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强农村慢性病综合防控。全力提升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与基本防病治病、健康管理、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提升,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紧缺局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护专家下基层帮扶、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和远程会诊,打通群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健康村”建设。到2025年,力争8个乡镇卫生院创建市级甲等医院。

增强农村养老托育服务。统筹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模式提档升级工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平台。探索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医养结合发展,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建立留守老年人联络人登记制度,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管理运营机制。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专业性。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推动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

丰富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构建县乡村为一体、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能力,精心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村庄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加大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农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推广普及乡村趣味体育项目,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提档升级集镇及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打通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实施农产品供应链工程,加快城乡物流高效衔接、一体化发展,加快建成丰都国际农产品冷链商贸港、西南食品肉制品交易冷链物流中心、丰都县农产品冷链物流冻库等一批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设施,以邮政物流为基础,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实施标准服务场地改造。

专栏12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

(一)医疗体系建设项目。县级医疗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扩建住院业务用房项目,智慧远程会诊信息化医院建设项目。

(二)教育质量提升项目。高家镇第二幼儿园,高家镇第二小学项目及教学、生活设备设施项目,仁沙镇中心校迁建项目及教学、生活设备设施项目,董家镇初级中学校学生食堂重建项目及设施设备,农村教师周转房新建项目,农村寄宿制项目。

(三)农村养老托育项目。特困人员供养中心改建项目,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

(四)其他建设项目。丰都县乡镇文体广场建设,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建设,场镇升级改造项目,硝厂沟村一社三变项目,光伏能源发电。

第十章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从乡村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强化基层组织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农村规范化、组织化、法治化水平和农民内生动力。

第一节 强化党建引领

加强基层村级党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强化“从好人中选能人”导向,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领导好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确保各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章程履行职责。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储备,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广泛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在8个乡镇(街道)率先试点,创建“新风小院”丰都升级版,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乡村治理工作。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持续滚动实施农村发展党员三年规划,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党员。深化党员日常教育培训,强化组织成员理论武装,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和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力度,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长效化,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持续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

第二节 促进乡村自治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村级议事会、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广泛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渠道,聚焦群众关心事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不断拓展村级阵地服务功能,发挥政策宣传、村务咨询、社会保障、纠纷调解等作用,探索并不断完善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代办式、上门式、订单式等服务,延伸为民服务触角。

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模式。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创新积分载体平台,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把清单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权力清单、自治清单、协助清单等“六项清单”,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各类清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深入推进“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按照国家、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标准,开展国家、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评选推荐工作。

加快打造“新丰书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大平台统筹下,按照有阵地、有内容、有队伍、有活动、有机制、有经费“六有”标准,打造兼具“礼堂、学堂、食堂”三大核心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2023年底,实现全县行政村(社区)覆盖率100%,从2024年起,逐步实现人口集中的自然村“应建尽建”。

第三节 倡导文明生活风气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度挖掘一批自强不息、勤劳致富、敢于创新、思想先进的脱贫榜样,对其脱贫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开展事迹宣讲、现身说法、带动互助等活动,扩大脱贫先进个人影响力;深度挖掘一批勤政为民、无私奉献、本领过硬、群众认可的帮扶干部先进个人,全面增强群众主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开展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村规民约并充分发挥其教育约束积极作用,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提倡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促进男女平等,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加强优秀乡村文化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内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全面梳理丰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信仰、民间故事、农事歌谣、农谚、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生活习俗、农事节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目录。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保护传承,扩大乡村文化传承人群规模,振兴民间手工技艺,开展乡村非遗项目传习活动,积极培育建设一批非遗传习基地。

专栏13乡村治理项目

(一)乡村振兴能力提升行动。乡村产业振兴能力提升行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培训。

(二)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虎威镇香岩村便民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项目,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创建,丰都县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丰都县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和装修,丰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栗子乡宣传阵地建设,乡村治理示范建设项目,2022年三建乡乡村治理建设项目,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新丰书院”建设。

(三)文化挖掘与发展。红色文化挖掘开发项目,栗子乡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整治项目。

(四)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整治后溪村后溪沟、金竹林村朱家园、金龙寨村陈家岩、暨龙镇黄家大院四个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仙女湖镇朱家园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第十一章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建立扶贫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类扶贫项目资产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持续长效发挥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保障。持续发挥效益。

第一节   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社会捐赠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管理。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并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对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难以明确到个人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应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并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到户类资产,确权给农户所有,由农户自行管理。

第二节 规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运营

明确脱贫资产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理”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经营性资产,加强运营管理,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管护经费原则上从经营收益中列支。对公益性资产,按照“所有权与管护权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管护主体,明确责任单位和管护人责任。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参与管护。属于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可由村集体经营收益、地方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对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行管理,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扶贫项目资产更好地发挥效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国有和集体扶贫项目资产,确需处置的,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

第三节 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监督和收益分配

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提高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和运营透明度。制定扶贫项目资产运营方案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驻村工作队等的监督作用,强化基层纪检监督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衔接。扶贫项目资产所得收益、提取的公积公益金,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属于村集体的资产收益,通过设置一定的条件,鼓励以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坚决纠正简单“一股了之”“一分了之”,促使扶贫资产发挥长期效益。

第十二章 深化社会帮扶格局

深化枣丰协作和水利部帮扶,用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和巴南区、荣昌区对口帮扶资源,明确帮扶目标任务,深化拓展合作交流领域,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扩展“万企兴万村”行动规模,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与脱贫村村企共建、互利共赢,营造全民帮扶协作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

加强东西部协作。县级有关部门主动对接枣庄市相关部门,研究签署枣丰行业部门协作框架协议,在农村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策划一批项目,编制印发“十四五”枣丰协作规划。从东部地区引进群众参与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企业到丰都建基地、搞加工,加强在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合作,巩固提升丰都滕州马铃薯发展规模和品种,打造“东产西移”典范和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与当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搭建完善鲁渝劳务协作信息化平台,推广使用就业帮扶直通车,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做好有组织输出工作,在外出较集中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关心关爱赴鲁就业人员,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和稳岗水平。推进人才交流,加强干部人才培训,做好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和管理,召开挂职干部交流座谈会。

用好定点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对标丰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任务,进一步争取水利部定点帮扶单位的支持力度,争取在水利项目、资金、技术帮扶、干部人才培训等方面支持,细化帮扶举措,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帮扶效率和作用,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建立完善常态化对接汇报机制,继续加强对中央单位选派挂职干部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持续管好用好帮扶资金,精准实施帮扶项目,争取最大帮扶效益。

第二节 集中开展对口帮扶

借力市内帮扶资源力量。用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帮扶和巴南区、荣昌区对口协作资源,形成强大合力。落实年度工作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好对口帮扶资金、协力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携手推进人才交流、开展劳动力资源配置协作等重点工作。开展“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帮扶,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完善区域常态化联动、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协作巴南、荣昌,推动丰都畜禽、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协同涪陵、长寿、垫江等区县,共同打造长江上游榨菜产业带,协同忠县、奉节等区县,共建柑橘产业带、草食牲畜产业带、生态渔业产业带。

明确县内行业部门帮扶责任。县行业部门落实好对口帮扶乡镇(村社)的帮扶责任,做好驻村干部的推荐与关爱,及时听取驻村工作队工作汇报和适时开始实地考察,动态掌握乡镇和村社产业、教育、医疗、安居、培训等方面的情况,结合需求,落实好帮扶措施。严格执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相关政策,将三建乡、栗子乡等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巩固拓展村级样板,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建设一批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产业示范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第三节 延续拓展消费帮扶

聚焦消费帮扶工作重点。聚焦脱贫村和乡村低收入群体,坚持市场化导向,找准接续推进消费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化对市场主体的激励约束,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的消费帮扶方式。强化定向采购帮扶,继续组织开展特色农副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金融机构等活动,鼓励食堂、内部商超等签订直供直销和长期供货合同;将消费帮扶巴南、荣昌对口帮扶丰都工作重要内容,高质量完成消费帮扶任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购销乡村产品和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等通过线上线下集中采购消费帮扶重点产品。

扩大农产品消费商圈。完善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布局消费商圈、商贸物流设施和便民消费网点,提升商业业态。推动传统商业拓展经营范围,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体验服务。支持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建设,支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连锁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推动提质增效。以牛、鸡、猪为核心红心柚、榨菜、花椒等为特色,进一步加快丰都特色产业和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提质升级,推动丰都与山东和其他东部地区在消费、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精准对接,使消费帮扶在促进脱贫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建立和完善脱贫乡村仓储、冷链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消费帮扶供应链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等,构建市场连接乡、村两级的流通网络体系,以供销社为主导,以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和流通骨干企业为辅助,建立从城市到乡村、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市级电商公共运营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农村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组织、包装、销售以及物流配送一体化经营模式。

第四节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

强化民营企业帮扶力量。加大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力度,结合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扩展“万企兴万村”行动规模,持续开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智力帮扶等“五大行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深入挖掘重点帮扶县土地、环境、人力、产业、市场、文化等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优化乡村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重点帮扶县建立生产基地,开设帮扶车间,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建立培训和就业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大人员招录力度,实现稳定就业。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制定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乡村建设的激励措施,依托政务服务平台等网站及时发布困难群众帮扶信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成果,切实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鼓励爱心机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类社会组织力量踊跃开展爱心帮扶公益活动。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置服务网点,弥补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专栏14社会帮扶项目

(一)对口帮扶。推进人才交流,结对巴南、荣昌、山东对口协作工作。

(二)消费帮扶。落实2022年栗子乡农特产品展销推介等活动。

第十三章组织保障

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打好政策组合拳,分类完善政策措施,对脱贫村、脱贫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第一节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夯实工作队伍建设

调整完善领导体制,落实各级书记责任制度。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三级书记责任,县、乡(镇)、村书记齐抓共管,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分工,构建分级负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巩固拓展主体责任。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组织开展镇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培养,储备镇村干部队伍后备力量,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

第二节持续稳定财政投入,巩固提升金融帮扶效果

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精准投入财政资金。过渡期内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放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申领条件,适时提高农民工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保障健康、教育、村级运转经费等各类扶持资金投入,加大县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债券资金、社会帮扶等对特殊困难群众、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基本生活保障。

持续保障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帮扶。保持现行贷款帮扶措施在过渡期内保持不变,加大对监测对象的金融帮扶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脱贫地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开发防返贫致贫和优势特色产业保险。通过“小额信贷+政府+农户”“支农再贷款+基地+农户”“金融创新+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提供多元化金融信贷产品,把贷款支持与帮扶政策、增收政策融合运用。

第三节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创新资源管理运营

盘活土地资源,推进“三变”改革。以股权为纽带,整合各项农林业项目资源、资产、资金、人力资本、技术技能以及一切可以折股量化的资源要素,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聚力合力,激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土地等资源“活化”入股、集体资产“量化”入股、技术技艺“物化”入股,放活经营权,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民致富和集体壮大的产业双赢局面。

持续推进林业重大改革。推行实施“林长制”,探索林票制发展,深化林业“放管服”改革,深化林地“三权”分置及林业“三变”改革投资,扩大重点生态区非国有商品林赎买改革,通过政策改革激发林业经济效益和动能。依托丰都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林果林菜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蜂模式,生产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培育示范基地,发展具有特色性的旅游等。

探索推行集体土地入股合作经营模式。指导通过入股的方式盘活利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林木等资源;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集体经济组织将自有的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的扶持类、发展类资金作为股金入股经营主体。

第四节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服务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力量,促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等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丰”战略,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深入实施和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发展,加强乡村骨干教师、卫生健康人才、“三师一家”技能人才等公共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领域发挥力量。

吸引优秀资源返乡入乡创业。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手段,多渠道加强沟通联络,合理利用“乡情”引力,充分利用在外“丰都人”优势资源,引资引智,引领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实施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政策倾斜,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培养,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

完善基层治理人才引进制度。完善选派县直单位优秀处级、科级干部机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任职,坚持和完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保证脱贫村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丰富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县乡统筹招聘等渠道,保证每个村至少一名本土人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和选派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机制建设。实施基层治理人才建设工程,充分整合县委各单位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力量,加大县直部门和发展相对滞后乡镇之间干部交流任职力度,改进基层公务员考录工作和有关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同时加大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举办驻乡驻村干部和村“两委”负责人的培训力度,鼓励技能下乡进村和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协助干部开展工作。

创造能“留得住”人才的良好环境。拓宽基层巩固脱贫干部的晋升渠道,提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医疗健康等工作生活保障,常态推进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每年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和招聘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保障其工作生活硬件条件,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与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自我。

第五节加强监督监测,营造工作氛围

明确帮扶责任主体,加强帮扶成效监督考核。建立完善责任落实、执纪问责多管齐下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监督到位。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科学设置监督机制,减轻基层负担,强化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提升帮扶成效宣传,营造良好社会发展氛围。结合丰都实际,加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开展常态化宣传舆论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媒介,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宣传报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成效成果,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书籍作品、音频视频等各类宣传资料,强化社会正能量,全面展现新时代铜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

乡镇/街道

无障碍

政策问答

政务新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