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丰都动态
小香葱开辟共富新天地
村民管护香葱
记者 李达元
今年以来,武平镇加强党建统领三项重点任务,依托新农人,在回答好乡村“两问”的基础上,借助新和场、坝周两村优势自然资源,按照“飞地抱团+种养循环”模式,投资3300余万元新建香葱共富农场1960亩,其中一期400亩,二期1560亩。
“一期于7月上旬建成并栽种葱苗,8月下旬开始陆续采收成品葱。目前已累计采收成品葱150吨以上,产品主要销售丰都本地及周边区县。”近日,武平镇党委宣传委员杨省说。
政府引路 资源整合
杨省介绍,今年年初,该镇围绕新和场、坝周村实际,因地制宜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分设产业指导组、乡村建设组、乡村治理组,从镇、村抽选在家党员“尖兵”59人,进网入格到户一对一当好“温馨贴士”,及时协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自愿原则,动员涉地农户将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收归村集体再统一对外承租,解决土地分散、零星问题。”杨省说,随后聘请三方测量公司,逐村逐户逐块测量,印制产业用地权属图,逐块标注农户土地权属,解决土地整治后边界消亡问题,打消群众顾虑。
建设过程中,武平镇坚持把补齐基础设施,作为推动香葱共富农场的重要支撑,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配套实施农场道路、铺设主水管网,新建蓄水池,增设水泵房,安装水肥一体化喷灌管网,并新增变压器1台,对电网进行改造,建成1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完成新农人会客厅、新农人培训基地、共享食堂建设。
企业引资 规范运行
“坚持市场理念、自愿平等、依法守信的原则,我镇吸纳全县3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成立30家经营公司,并采取资金入股方式与华园牧歌(重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法成立重庆丰都雪玉香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香葱共富农场项目。”杨省说。
同时,武平镇10个村(社区)与新农人皮国林合股组建肉牛产业公司,按照“种养循环”模式,利用牛场有机肥反哺香葱,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杨省介绍,该镇香葱共富农场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种植400亩、二期种植1560亩,共种植香葱1960亩,其中,30家经营公司种植1560亩(包括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5亩),占股约80%,华园牧歌农业公司种植400亩,占股约20%。
“产业收益分配按具体统筹全链条、具体经营管理的实际管理人提取纯收益的10%作为经营管理报酬,其余纯收益在留足下一茬种植成本、其他管理成本和必要流动资金后,按入股比例分配,原则上每季度分配一次。”杨省说。
市场引向 遵循规律
共富农场出产的香葱产品,主要立足丰都、石柱现有市场,辐射周边区县,同时打通重庆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计划全面投产后,日均供应香葱50吨以上,占领重庆香葱市场份额四分之一以上,依托价格、区位、质量优势,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
为防范市场风险,武平镇建立起与新农人互助会联动机制,加强市场研判和价格预警,通过统购集采降低成本、抱团统销拓宽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防范自然风险,该镇统筹水利、交通、防汛抗旱、疫病防控等项目资金精准投向共富产业,针对性开发特色产业险,依托新农人专家服务团开展全覆盖技术指导;为防范社会风险,该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县司法局统一聘请法律团队开展全流程法律服务;通过纪检监督、监事会监督、股东监督、村民监督等确保经营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同时,严格规范财务记账,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财务公司独立处理共富农场账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股东、群众监督作用,建立经营情况‘月公示、季评价、年会总结’制度,加强共富农场建设运营全过程监管,确保香葱产业健康发展。”杨省说。
群众聚财 多方增效
“村集体按每亩每年400元标准集中流转农户土地,被流转土地的农户还可被返聘到香葱基地务工,一份地有了两份收入。”坝周村村民林永明说。
项目一、二期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800个。届时,全镇10个村(社区)将组建劳务专业合作社,保证香葱基地每天有700~800名劳务供给。据统计,当地在家农户参与度达到70%以上,群众务工收入达1600余万元,人年均可增收2万元以上。
“同时,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香葱5亩,按年种三茬收三茬,亩产量4.5吨、售6元/公斤测算,扣除种植、管理成本,预计实现每村年纯收益20254.5元。”杨省说。
目前,共富农场一期建成投产,经济效益日益显现。杨省表示,下一步,武平镇将抢抓香葱共富农场建设机遇,用好新农人互助会及培训基地,对管理人员和务工人员开展“打工式”“师徒式”培训,提高劳务人员技能技术,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