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事业单位登记公告公示>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

2023丰都县地震监测站年度报告书

日期:2024-04-15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230660892171C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3  年度)

丰都县地震监测站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丰都县地震监测站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做好地震监测预测,为降低地震灾害风险服务。负责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负责地震监测预测和趋势研判;协助地震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排查地震灾害风险隐患。

丰都县第二行政楼807室

法定代表人

秦江蓉

开办资金

1(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丰都县科学技术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

1

网上名称

丰都县地震监测站.公益

从业人数

5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 优化完善县减灾委、县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1委1指运行机制。印发《关于调整丰都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丰都县减灾委员会组成机构及人员的通知》(丰都府办〔2022〕32号》,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指挥长,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县应急局、县规资局、县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实现全县防震减灾、应急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由县应急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承担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建立县领导分片包干责任机制和汛期领导双值班制度,实现防震减灾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一是以4.22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宣传契机,借助微信、电视、丰都手机报、丰都应急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防震救灾知识宣传力度,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和应变求生逃生能力。利用移动宣传车到工业园区、社坛镇、高家镇等乡镇(街道)宣传7次,播放警示教育片3部,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3万余份,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标语横幅200余幅,强化群众防灾避险知识科普宣教,进一步提高群防群治能力。二是结合科技活动周开展系列宣传培训活动。5月24日,县科技局联合县科协、县教委分别深入丰都县第二中学、许明寺镇中学校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专题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和有奖问答等宣传活动,受益师生达5000余人次,有效增强了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所、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所、县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所。积极参加市级各项活动,荣获2023年PICC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大赛优秀组织奖、2023年重庆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等殊荣。 三、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驻丰武警部队、社会力量间的应急指挥协调联动机制。县级34人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组织开展全科目应急救援训练,积极备战;指导乡镇(街道)30支627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强化日常管理、训练、备勤。二是强化物资储备。对全县124类700余万元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并按要求建立台账,落实管理制度,做好维修养护、调度使用。将220万元救灾物资前置储备到6个片区。三是优化预案管理。及时修编完善《丰都县地震应急预案》,指导各乡镇(街道)、行业部门、相关单位开展防震减灾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预案、相邻乡镇(街道)预案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做到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灾害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灾害分级相匹配。 四、加强联动协同,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加强信息共享。依托县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基本实现了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地震灾害风险预警及救灾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二是加强会商研判。坚持1+7+N会商研判机制,县减灾办定期或适时组织开展震情趋势、风险隐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情况研判,形成趋势分析研判意见和工作对策建议。三是加强联动响应。积极推进我县地震、地质灾害、应急等部门应急响应联动协作机制,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石柱、忠县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协作和部门联动,拓展联演联训、跨区县联动渠道,最大限度发挥地震灾害救援联动效能,提升我县防震减灾应急协同作战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陶革伶  联系电话:18716818307 报送日期:2024年01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

乡镇/街道

无障碍

政策问答

政务新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