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丰都县栗子乡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索引号 ] 11500230008689762A/2019-0010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丰都县栗子乡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9-07-08 [ 发布日期 ] 2019-07-08
[ 索引号 ] 11500230008689762A/2019-0010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丰都县栗子乡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19-07-08
[ 发布日期 ] 2019-07-08

栗子乡场镇日常管理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改善城镇容貌,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城镇日常管理工作机制,根据《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日常管理工作考评方案(暂行)的通知》(渝城综管〔2019〕1号)、《丰都县城镇日常管理工作考评方案(暂行)的通知》(丰城综管办〔2019〕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机制。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紧紧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的目标,进一步发挥考核指导、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城镇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加快推进我乡城镇管理水平,深化城镇细管、城镇智管、城镇众管,不断推动城镇管理提效、环境提质和功能提升取得新进展,努力实现城镇让生活更美好。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使城镇管理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广大百姓,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镇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以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分类指导城镇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差异化考核,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力求品质提升和日常管理两者同步推进。

——坚持公平公正、客观评价。坚持考核公开、公平、公正,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人情考核,不弄虚作假,用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为扎实有序推进城镇日常管理工作,我乡成立城镇日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领导小组由书记李建国任组长,乡长高亮和分管领导付体财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村(社区)支书为成员,由规环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三、城镇日常管理办法

(一)马路办公工作

及时完成县领导和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事项,建立“马路办公”工作台账、整改前后照片等。

(二)“门前三包”工作

与辖区内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各类经营户、经营摊点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督促其履行“门前三包”责任。

为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门前三包”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我乡将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门前三包”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调动辖区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让“门前三包”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落实到实处。

(三)城镇日常管理工作

1.环境卫生;

(1)乡政府驻地建成区清扫保洁。①主要道路(含车行道、人行道)无明显泥迹、油渍、污水和垃圾;②主要道路旁绿地、绿化隔离带、行道树周边无垃圾和人畜粪便;③道路沿线,公共场所、集贸市场内及周边无暴露垃圾;④环卫工人着装上岗等作业规范;⑤餐厨垃圾实行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签订收运协议,配合收运单位作业),杜绝违规收运处置餐厨垃圾案件发生;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

(2)乡政府驻地建成区容貌管理。①主要道路两侧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保持整洁、完好,临街建(构)筑物立面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现象;②临街商业门面无超出门窗外墙外乱摆放、吊挂物品现象,以及从事买卖、加工、维修、制作等活动;③公共场所无乱摆摊、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晾晒等现象;④集贸市场设置有醒目标志标牌,市场内有垃圾收集容器,无乱搭乱建现象;⑤建筑工地设置有不低于1.8米的围墙(围挡),进出口及场内道路硬化,有沉沙井、截水沟,有冲洗、洒水等扬尘控制措施;出入口路面干净,驶出工地的车辆不得带泥上路;⑥无露天焚烧垃圾行为。

(3)乡政府驻地设施设备管理。①废物箱(果皮箱)、垃圾容器(垃圾桶、箱)整洁完好,外观无明显积尘、污渍,无残缺、破损,无垃圾、废物满溢、泄漏现象,周围无散落、存留垃圾和污水;②垃圾收运车辆密闭良好,无明显污迹、破损,运输过程无垃圾抛、撒、漏、挂和污水滴漏现象;③公共厕所地面光洁,无积水、垃圾,墙面、天花板、门窗无积灰、污迹、蛛网,无乱涂乱画,大便槽两侧无粪便污物,槽内无积粪,小便槽无水锈、尿垢;④垃圾收集站、转运站、垃圾处理厂管理符合相关标准,运行规范、正常;

(4)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①无陈年积存垃圾;②无临时性露天垃圾堆放点;③村内河流、沟渠、池塘等无漂浮垃圾;④无随意倾倒垃圾现象;⑤无露天垃圾池收集垃圾情况;⑥无垃圾直接焚烧现象(包括焚烧池、简易焚烧炉或露天直接焚烧);⑦村内主要道路,广场、休闲娱乐等公共场地无零星垃圾。

(5)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机制。①配备有专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作业人员,每个行政村配有清扫保洁人员;②垃圾收运、保洁人员工资按时足量发放;③镇、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岗位职责、巡查检查、考核评价及其他相关制度;④镇、村利用板报、宣传栏、文化墙、宣传单等方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经常性宣传。

(6)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管理。①废物箱(果皮箱)、垃圾容器(垃圾桶、箱)整洁完好,外观无明显残缺、破损;无垃圾、废物满溢、泄漏现象,周边地面无散落、存留垃圾和污水;②垃圾运输车辆车容整洁、密闭良好,无明显污迹、破损,运输过程无垃圾抛、撒、漏、挂和污水滴漏现象。

2.市政基础设施;

(1)乡政府驻地建成区道路路面平整,无明显坑槽、塌陷、裂缝;道路附属设施管理规范,维护及时,无明显缺失、破损,安装平整;路沿石稳固、直顺;树池圈完好、规范;盲道通畅、平整。

(2)道路占道施工需经乡党委政府批准,并按规定时间、规定范围占道;施工现场整洁;施工围挡规范、统一。

(3)乡政府驻地建成区道路照明设施实行编号管理;灯杆、灯具及其附属设施整洁完好;路灯杆无线缆私搭乱接现象;同一道路、路段、街巷和社区灯杆、灯型应统一、色调一致。

(4)乡政府驻地建成区道路照明设施设置规范,满足功能需要;路灯装灯率≥99%;新改建道路路灯装灯率100%;亮灯率达到98%以上;街巷、社区无明显照明盲区。

3.市容秩序;

(1)乡政府驻地建成区各类户外广告设置应符合法规、规章、规范和有关技术标准要求。未经批准不得设置临时性户外广告。

(2)禁止在交通转盘、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消防设施及公共绿地上设置户外广告;禁止在人行护栏、堡坎、护坡设置户外广告;禁止设置横跨道路的户外广告设施。

(3)禁止在各类亭、棚、伞、垃圾箱等公共设施上设置商业广告;禁止利用施工工地围墙设置商业广告;禁止在人行道、绿化带内采用布幅标语、彩旗、吊旗等形式设置商业广告。

(4)招牌设置应符合相关法规、规范和城市容貌管理要求,坚持“一店一招、一单位一牌”的原则,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不得影响建筑物安全;不得影响建筑物采光、通风、通行和消防等功能;不得占用人行道、公共绿地、公共场所等公共设施或在无使用权的设施上设置。

(5)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应做到牢固安全、完好、整洁、美观。

4.园林绿化管理;

(1)绿地整体景观效果好,养护及时、科学、规范、精细;绿地整体整洁、卫生,树木无牵绳挂物、钉栓、刻画张贴物和残余包装等;植物不遮挡道路标识标牌和交通信号灯,与电线电缆保持安全距离;树木支撑牢固规范,且对树木生长无损害。

(2)病虫害防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防治,病虫害发生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不影响观瞻;及时清理绿地内寄生和恶性藤蔓。

(3)植物肥水管理应遵从习性。栽植土壤保持疏松,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5-10cm或修有规范整齐的小边沟(草坪的小边沟宽5-7cm,灌木的小边沟宽10 cm)。绿地无缺水、积水现象,土壤不板结。

(4)草坪和地被应保持线形流畅,边缘清晰;无积水,无恶性杂草,无泥水外泄,无宠物粪便及垃圾。

(5)立体绿化植物长势丰满,开花的藤蔓植物及时修剪;无枯枝,无安全隐患。

(6)绿地内的道路及设施铺装应完好,干净整洁、无安全隐患。

5.城镇管理执法;

(1)主干道、距主干道道缘石五十米范围内的次干道及两侧无经营性占道摊点(亭、棚);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经批准设置的经营性占道摊点(亭、棚)设置规范,整洁有序,无亭(棚)外摆卖;学校校门及两侧200米内无经营性占道摊点(贩)。

(2)临街商店、门店无超出门窗外墙摆卖、经营。

(3)道路及两侧树木、建(构)筑物立面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公共场所无乱张贴(涂写、刻画)、乱堆放、乱搭建、乱吊挂;场镇上无乱停乱靠现象。

(4)运输建筑渣土、砂石、垃圾等易撒漏物质的车辆按相关规定进行密闭运输,资料手续齐全,无带泥出场和冒装、撒漏行为。

(5)运输建筑渣土、砂石、垃圾等易撒漏物质的车辆按相关规定进行密闭运输,资料手续齐全,无带泥出场和冒装、撒漏行为。

(6)无擅自占用城市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行为。

(7)无擅自修剪、移植、砍伐城市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带树木行为。

(8)禁止露天焚烧垃圾。  

6.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2019年城市综合管理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部门

乡镇/街道

无障碍

政策问答

政务新媒体

返回顶部